欢迎扫码关注


本刊特稿

  • 孔子义学思想探赜——从义与“礼”“利”“人伦”“正义”之关系等角度考察

    盖立涛;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义具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论义,往往涉及仁、礼、利、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以及尊贤与正义。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君子要具备“义”这一品质。在义礼关系上,义为礼之本。在义利关系上,他主张以义裁决利,以义规制利。在君民关系上,有君子之德的统治者“使民也义”,以适宜、恰当的方式来治理百姓,要利民惠民。君臣以义合,义是处理君臣关系的核心原则。孔子还讨论了义与正义的关系,义是衡量政治是否正义的最高准则。孔子主张“举贤才”,“举贤才”与“尊贤”是义政的重要内容。孔子通过阐发义与“礼”“利”“人伦”“正义”等的关系对义的内涵与功能作出了深刻分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年09期 No.6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理论、历史、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维度解读

    方鸿志;张继承;

    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治国理政的全局高度,旨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并致力于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赋予的文化使命。从理论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严密科学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创新发展。从历史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源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借鉴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着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实践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立场,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文化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伟力与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

    2025年09期 No.623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三重价值意蕴

    宁勤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具有丰富而深远的价值意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促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深厚根基、规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导向、汇聚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土壤,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价值超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为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提供了价值引领。

    2025年09期 No.623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哲学百家

  • 孟荀“人禽之辨”原旨探赜——兼论其于数智时代的价值

    张宁博;

    人禽之辨标示着儒家对人的独特理解,而这种理解首先是从政治哲学而非伦理学的角度展开的。孟子与荀子对该问题的分析其实拥有统一的主旨,即首先体察圣王为提振人性尊严而创建政治秩序的前瞻性,继而阐明礼义秩序在保障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方面的有效性,最终落脚于儒者卫护理想人伦秩序的必要性。故先秦儒家人禽之辨的原旨并不是要探究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的卓然认知力与独立主体性,揭橥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对人文理想的自觉与应然秩序的坚守。这种独属于人的意义投射的创造性政治智慧非但未曾过时,反而更能为纠治当下数智时代的弊病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2025年09期 No.62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 《庄子》“天地之理”的哲学意蕴

    张旭;

    《庄子》哲学体系中的“天地之理”概念,作为贯通形上之“道”与形下万物的核心枢纽,呈现多维度的理论建构。这一范畴以“道”为本体依据,在统摄宇宙万物的过程中呈现自然性、整体性、审美性三重哲学特质。“万物殊理”作为“天地之理”的社会化延展,接橥了万物在天地中的主体地位与殊异特性,同时也深化了庄学的实践维度,体现为社会中个体在心性修养与职责分工的现实性要求。《庄子》提出因循境域之变、消解相对性认知双重解蔽路径。由此,以“理”成就天下万物的自然无为精神得以朗现,万物由“理”而行即可达致自得自适之理想之境。

    2025年09期 No.623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张载“太虚”内涵探析

    聂科记;

    横渠《正蒙》之复杂性,导致其本体论的争议颇多,主要分三派:唯物主义唯气论、气本论、太虚本体论。若要解决此争端,关键便在于弄清“太虚”究竟是“气”之状态还是世界之本原?通过比较《张载集》和《庄子》中与“虚”相关之概念,发现《张载集》中“太虚、虚实、虚静、虚心”等概念及“虚”与“天”、“虚”与“德”之关系与《庄子》中的表述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并根据《张子语录》中对“太虚”之直接描述,可发现“太虚”非指“气”之状态,而应指世界之本原。而据《正蒙》之《太和篇》,“太虚”与“气”之关系与“太和”“兼体不累”“一两”等关系密切相关,其中“太虚”与“气”应皆为本体,而“太虚”在理论逻辑上应为更本原者。

    2025年09期 No.623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弗朗西斯·培根科学思想中的机械技艺

    郑鸿根;

    弗朗西斯·培根身后的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频繁地将其引为权威,原因大体上是基于培根的箴言即“真理与功用乃是一事”。如果不仔细考察培根的文本,“功用”一词很容易被简单理解为有用的效果。然而,“功用”(utilitas)一词能够成为“真理”(veritas)的同义词,不仅是因为“功用”能够检验真理的真实性,更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技艺对于自然秘密的揭示。在培根看来,科学中的机械技艺不同于传统的匠人技艺和经验,而是一种哲学或者形而上层面的技艺;通过“实践—初步的公理—实践—完善的公理—实践”这样的操作步骤,技艺实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并且将之用于指导新的作品的产生,而这才是“功用”主旨所在。

    2025年09期 No.623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论《存在与时间》中的“本真性疑难”

    吴苗淼;

    “本真性”(Eigentlichkeit)是《存在与时间》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其中一个混乱和有歧义的概念,其混乱性导致了“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何者更为源始的问题,即所谓“本真性疑难”。面对这一问题,有必要明确两对重要的区分,即“生存”与“本真性”的区分,以及“沉沦”与“非本真性”的区分。建立在这两对区分之上的理解框架能够澄清“本真性”及相关概念,从而合理地处理“本真性疑难”。

    2025年09期 No.623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裂缝—接合”“剩余”与“悬缺”——海德格尔后期哲学重构

    林峰;

    本文探讨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本有”(Ereignis)的概念及其与“存在论差异”之间的关系。首先回顾了海德格尔前期对“存在论差异”的阐释。随后,文章分析了海德格尔如何在《哲学论稿》中深化“存在论差异”,将其视为形而上学终结后的过渡性概念。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通过“裂缝—接合”“剩余”和“悬缺”三个核心概念,对存在运作机制进行新的诠释。“裂缝—接合”描述了“本有”如何在开裂与接合的张力,完成自身的创生性运作。“剩余”则表明存在总是超越于逻辑和表象层次之上的,不可被完全归约。“悬缺”进一步揭示了存在的矛盾特质,即它既是多余的(比存在者更多),又是隐匿的(比无还少)。

    2025年09期 No.623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经济论坛

  • 新质生产力赋能辽宁装备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要素、逻辑与路径

    王芬;刘春芝;

    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人才培养、生态合作是新质生产力赋能辽宁装备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包括通过培养新型劳动者以增强生产效率、升级劳动资料以完善资源配置、扩展劳动对象以更新生产方式等。新质生产力赋能辽宁装备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包括技术、人才、政策和生态等四个层面,即:加强技术创新和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人才高地和助力攻克核心技术、营造有利经济环境和激励企业创新研发以及推进上下协同和激活产业新动能。

    2025年09期 No.623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文化论苑

  • 《庄子》内篇中的颜回形象

    蔡思涵;

    颜回是《庄子》内篇中重要的寓言人物。《庄子》在保留颜回基本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对颜回的形象进行了改造。在《人间世》与《大宗师》中,颜回的形象经历了由热忱的儒者向对道有所体证的道家人物的转变。在形象转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如“心斋”和“坐忘”等,由此可以领略《庄子》中历史叙事的独特魅力,也可以看到《庄子》文本内部暗藏的儒道张力。研究《庄子》中的颜回形象,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庄子》哲学的思想特点与诠释方式,也能为研究颜回在后世的思想史形象提供线索。

    2025年09期 No.623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文艺评论

  • 郑虔三绝画书诗 昔闻其语今见之——张之汉生平及文学创作评析

    顾宁;

    张之汉是清末民初沈阳高级官吏,同时也是在诗、书、画诸方面均具有较高造诣的文人学士。张之汉生逢乱世,出仕能够秉公执法,为民请命;治学能够继古传今,诗文得以传世。本文介绍了张之汉的生平,对张之汉的诗集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评析。

    2025年09期 No.623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铁龛诗存》文学价值评析

    袁绣柏;

    民国时期奉天省长王永江是一位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对王永江所著诗集《铁龛诗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析。指出王氏诗学李白,崇尚性灵的文学特征。本文将《铁龛诗存》中作品分类为言志诗、游历诗、景物诗、咏史诗、赠答诗以及乐府歌行等,分别加以述评。通过对《铁龛诗存》中诗词作品的探究,达到对民国时期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辽海地区自然风貌进一步了解的目的。

    2025年09期 No.623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有教无类

  • 大数据赋能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机制与路径

    杨大瀚;徐文旭;周定波;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数据驱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基于协同育人理论构建三层架构:基础支撑层实现全流程数据采集分析,中枢层搭建云端资源共享平台,价值转化层推动协同创新生态。借助教学课程,通过智能教学平台、“技术+问题”双轮课程改革、“四维协同”合作机制、“虚实融合”实训体系四维发力,形成闭环育人模式。该机制与路径为应急管理领域及其他领域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可复制范例,通过数据驱动资源整合、智能匹配需求、动态优化路径,有效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025年09期 No.623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 从优绩主义到学术本真:高等教育的价值重构与改革路径

    涂卓然;祁占勇;

    优绩主义强调绩效和竞争,导致高等教育学术环境功利化。高等教育应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学术的纯粹性,回归学术本真。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价值重构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包括重塑教育理念、优化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推动学术自由与创新,以及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这些路径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2025年09期 No.623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 黄翠新

    <正>黄翠新,1976年10月生,台州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全国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黄翠新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生态伦理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始生态自由研究领域,论证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丰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近年来,黄翠新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市场经济的自由限度、经济伦理等问题。黄翠新教授出版专著两部:《论生态自由》,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市场经济自由的限度与生态转向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同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2025年09期 No.62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投稿须知

    <正>为严格体现刊物编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现对各方来稿提出下列要求,敬请作者一体知悉。一、来稿须未曾在任何公开出版物或网站上发表过,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二、本刊优先刊发国家、省(区、市)社科基金项目稿件,请直接将稿件发到本刊电子信箱:lilunjie2023@163.com。三、在文首注明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通联信息。基金项目内容包括:项目级别、名称、编号;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学历;通联信息内容包括:邮寄地址、邮编、收件人、联系电话(手机)、E-mail。

    2025年09期 No.623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