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扫码关注


本刊特稿

  • 论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对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批判

    王相辉 ;王怡;

    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在《时髦的空话》一书中先入为主地认为后现代主义“错了”,然后奚落了包括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内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并批判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对于科学名词、命题和公式的运用。作者在大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上没有对包括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内的后现代主义者作出合理评价;他们把自身对于德勒兹和加塔利的不理解当作了批判二者的理由;并以个人好恶作为批判的标准批判了德勒兹和加塔利,这样的批判是不科学和不合理的。

    2025年01期 No.61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第二个结合”

    张永红;张旺雅;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创新性成果。从“第二个结合”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融通基质是“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内在契合,两者结合存在必要性与必然性。立足绿色生产之道、满足美好生活之需、放眼永续发展之愿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主要场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结合”中创新,在实践中生成,彰显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和生态自觉,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和绿色底色,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答卷和全球担当。

    2025年01期 No.615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富有的人”思想及当代价值

    刘思帆;

    马克思“富有的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成于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论思考中,发展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现实批判中,完善于对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设想中。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富有,物质生活富有是基础,精神生活富有是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富有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视域下,马克思“富有的人”思想在实现人民高品质美好生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年01期 No.61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现代性问题探析:马克思与韦伯的互补视角

    张晶;朱宇婷;

    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现代性悖论的本质在于“异化”;韦伯则通过“理性化悖论”揭示现代性危机。二者殊途同归地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生存与自由的困境:现代性浪潮中,物质的盛宴与精神的囚笼并行不悖。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化解现代性问题,但他对于个体精神救赎的论述较抽象,若结合韦伯的个体精神分析模式,能更好凸显唯物史观被忽视的人文关怀,从而探索出保持个体尊严和精神价值的可能路径。

    2025年01期 No.615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政治文明

  •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启示研究

    聂鑫;黄嘉玮;

    井冈山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独立探求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时期,党在此期间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逐渐探索形成了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运用群众路线开展民主政治工作、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等重要内容与宝贵经验,对我国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2025年01期 No.615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民利与大治:《管子·轻重篇》的治理思想研究

    潘旗胜;

    《管子·轻重篇》是观察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结构以及国家治理思想的经典文献之一。本文依据管子轻重学说的内在理路,围绕如何在政治秩序、经济运作以及社会伦理生活这三者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这个有着普遍意义的问题,阐发对管子轻重思想基于国家治理的原则性理解及其理论贡献。作为管子学说的构成性部分,轻重学说强调“兴利正德”,指向了更高层次的伦理生活目标,蕴含了较为系统的国家治理规模体系。以管子轻重篇为代表的政治经济思想深远地嵌入传统中国的治理实践中,在此意义上,进一步考察其学说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理解。

    2025年01期 No.615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哲学百家

  • 20世纪以来的船山学研究钩沉——以船山学研究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为中心

    高贵朋;

    20世纪以来的船山学研究,围绕“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超越论与实在论”等问题,呈现一种“二律背反”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船山哲学的复杂性,船山身处明清易鼎之际,新旧学术范式的转换使得研究和定位船山哲学成为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另一方面体现了诠释者的不同立场,他们或侧重于儒家价值,或侧重于义理思辨,从而导致不同的结论。新时代的船山学研究需要克服时代前见的影响,正视船山哲学中理的意义,重视船山哲学的发展历程,客观评价船山的历史地位。

    2025年01期 No.615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王廷相气本哲学的逻辑展开及其价值愿景

    杨超;耿知音;

    王廷相并非气一元论者,其气本哲学虽然围绕“理载于气”“气外无性”“动亦天性”展开,但从价值愿景层面而言,有着合理气为一的追求与尝试。在本体论上,王廷相凸显“理载于气”之说,将矛头指向“理可离气而论”,正是为了达到“气理兼备”之目的,以气摄理,进而理气不离。在生化论上,王廷相虽然强调“气外无性”,且对“离气言性”之论进行批驳,但并未否定理随气共同参与人性之生成,其主张人之性“理气浑全”,并试图以性为“生之理”之论化解宋儒人性论之困局。在工夫论上,对动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静的舍弃,王廷相彰明“动亦天性”之言,批判“以内外为二”之论,正是为了在工夫论层面“合动静而一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王廷相在合理气、动静合一方面的努力,简单地将他划入气一元主义阵营,有失公允。同时,我们也不应抹杀王廷相气本哲学的历史贡献。在王廷相的影响下,黄宗羲、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儒家学者,批判性地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本体论、生化论和工夫论,有效地在事实与价值两个维度上平衡了理气、动静的关系。

    2025年01期 No.615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论保罗·利科的斯宾诺莎主义——以努力为中心的解读

    赖晓彪;

    斯宾诺莎在保罗·利科的思想中扮演了一个重要且隐蔽的角色,帮助其构建了自身解释学。首先,通过搜集分散于利科著作中对于斯宾诺莎的论述,将利科的斯宾诺莎主义揭示为一种以努力(conatus)为核心的解读。其次,鉴于利科在自身性存在论的讨论中对海德格尔和斯宾诺莎给予同等的重视,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使得斯宾诺莎摆脱传统的批判,同时本文得出以努力作为自身性的内涵这一结论。然而,从利科的自身解释学的最终结构看,即从自身性与他者性所构成的辩证结构看,利科的斯宾诺莎主义破坏了斯宾诺莎论述努力的原本的结构,即取消了实体这一维度。由此,利科的斯宾诺莎主义就是一种在自身性与他者性的辩证结构下的努力,并且蕴含了对实体哲学的超越。

    2025年01期 No.61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经济论坛

  • 环境规制、融资环境和环保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研究——基于新《环保法》的准自然实验

    张莹;陈芙;曲胜麟;

    法律制度建设是推进环境规制最为基础及有效的方式,本文使用2012—2023年中国A股上市环保公司数据,以2015年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与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索环境规制对环保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环保法》的实施显著促进了环保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企业研发投入和政府环保补助对政策创新效应存在不同的调节作用,研发投入高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加成,获取绿色环保补助则“挤出”部分创新资源。经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新《环保法》实施通过改善环保企业融资环境促进环保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研究边际贡献在于从环保企业创新行为的角度丰富了环境规制政策微观效应的研究视角,关注融资环境的作用和企业行为对于政策创新效应的影响。

    2025年01期 No.615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社会观察

  • 共同富裕视域下后脱贫时代的反贫困治理研究

    赵丹林;

    贫困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失衡和社会融入权利的不足,共同富裕理念主张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机会保障,实现社会的共享发展。立足于共同富裕的历史渊源和核心内涵,分析中国贫困治理实践逻辑,贫困治理经历了从关注“地区”到关注“个体”的转变,形成了多维度的贫困治理策略。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新时期的相对贫困问题仍呈现出空间集中、区域差异、代际传递等特征。基于此,后脱贫时代反贫困治理应坚持“人民性”与“包容性”的双重政策取向,并进一步探索提出系统性反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包括完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实施多维能力提升计划、推动产业扶贫与就业促进、构建参与式治理机制等。通过提升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入能力,建立健全风险保障机制,以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反贫困治理目标。

    2025年01期 No.615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文化论苑

  • “克己复礼”诠释聚讼及其消解之道

    唐青州;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论语》“克己复礼”一章的诠释聚讼历经千年而经久不息,贯穿了整个孔颜之学工夫论研究的始终,同时也折射出儒者们不同的哲学立场和工夫取向。本文在回顾“克己复礼”诠释争议的基础上,从制度与精神两个层面切入考察“礼”的精神性意涵,在对“礼”本身的精神性意涵进行再探讨和对“礼”的道德内涵进行再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和回应近代杜维明与何炳棣二人关于“克己复礼”的诠释争论。

    2025年01期 No.615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进展与展望:近四十年文庙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闫德宇;

    近四十年来,文庙研究逐渐扩展至跨学科领域,涵盖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传统研究侧重于文庙的礼仪和建筑考证,而新一代学者则从国家权力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揭示文庙在政治、社会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然而,尽管研究视角日益丰富,现有研究在区域间对比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仍显不足,尤其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分析中缺乏系统性。未来的研究应在跨学科的框架下,进一步探讨文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多重功能及其动态演变,从而深化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及其现代化挑战的理解,为文庙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2025年01期 No.61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有典阐微

  • 易道咸通之萃(升困)

    刘北芦;刘兆伟;

    <正>《序卦》:“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卦象是地上有泽,水流至泽谓之聚,聚就是萃。卦象又是上兑说,下坤顺,自然聚也;九五刚中,六二柔中呼应,皆为聚也,故曰《萃》。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2025年01期 No.615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秦海霞

    <正>秦海霞,1973年3月生,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层次人才,沈阳市领军人才,北京市高级社会工作师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社会工作协会会员。长期以来,秦海霞教授关注老工业基地转型、产业工人和基层社会治理等问题;围绕老工业基地转型期的私营企业发展、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中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等现实问题开展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先后出版译著1部:《毒品、社会与人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专著两部:《社会关系网络的生产及地方化延续》,人民出版社2007年;《变迁社会中的身份适应:私营企业工人群体主体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同时,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2025年01期 No.61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投稿须知

    <正>为严格体现刊物编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现对各方来稿提出下列要求,敬请作者一体知悉。一、来稿须未曾在任何公开出版物或网站上发表过,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二、本刊优先刊发国家、省(区、市)社科基金项目稿件,请直接将稿件发到本刊电子信箱:lilunjie2023@163.com。三、在文首注明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通联信息。基金项目内容包括:项目级别、名称、编号;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学历;通联信息内容包括:邮寄地址、邮编、收件人、联系电话(手机)、E-mail。

    2025年01期 No.615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 下载本期数据